<address id="or4mt"></address>

        1. <dfn id="or4mt"><p id="or4mt"></p></dfn>
        2. 您的位置: 學生工作 知識庫

          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手冊

          一、全國“防災減災日”

          2009年3月2日,國家減災委、民政部發(fā)布消息,經國務院批準,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fā)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中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復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災害損失日趨嚴重。

          “防災減災日”的設立,有利于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關注,有利于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的普遍增強,有利于推動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廣,有利于各級綜合減災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

          二、“防災減災日”圖標

          國家“防災減災日”圖標以彩虹、傘、人為基本構圖元素。傘狀弧形蘊含防災減災“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呵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目標。彩虹寓意著美好、和諧的生活。雙人執(zhí)傘代表全民攜手,共同參與防災減災?!埃?12”代表每年5月12日為國家“防災減災日”。圖標色彩明快、構圖和諧,寓意明確、識別性強,便于在開展各類“防災減災日”活動時使用?!胺罏臏p災日”圖標于2010年“防災減災日”起正式啟用。

          三、歷年“防災減災日”主題

          2010年主題:減災從社區(qū)做起;2011年主題:防災減災從我做起;2012年主題:弘揚防災減災文化,提高防災減災意識。

          四、各類自燃災害知識

          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

          (一)洪水災害:由于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變,中國可發(fā)生多種類型的洪水災害,如:暴雨洪水、融雪洪水、雨雪混合洪水、冰凌洪水、潰壩洪水、山洪災害、風暴潮災害等。就全國而言,對社會和經濟發(fā)展影響最頻繁、范圍最廣泛、危害最嚴重的是暴雨洪水。

          1、洪災與澇災的區(qū)別

          澇災:由于本地降水過多,地面徑流不能及時排除,農田積水超過作物耐淹能力,造成農業(yè)減產的災害。造成農作物減產的原因是,積水深度過大,時間過長,使土壤中的空氣相繼排出,造成作物根部氧氣不足,根系部呼吸困難,并產生乙醇等有毒有害物質,從而影響作物生長,甚至造成作物死亡。

          洪災:由于江、河、湖、庫水位猛漲,堤壩漫溢或潰決,使客水入境而造成的災害。洪災除對農業(yè)造成重大災害外,還會造成工業(yè)甚至人員生命財產的損失。

          洪水是一種峰高量大、水位急劇上漲的自然現象。洪水按其成因可分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雨雪混合洪水等。

          我國防汛抗洪的方針是“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救蝿帐欠e極采取有力的防御措施,力求減輕洪水災害的影響和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建設的順利發(fā)展。

          (二)干旱災害:中國水資源短缺,總體上嚴重缺水。全國60%的城市缺水,其中有110座城市嚴重缺水。

          (三)氣象災害:是發(fā)生頻率較高、影響較大、危害較嚴重的一種自然災害。災害性天氣發(fā)生時,如能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減輕氣象災害。人類在長期的生存與發(fā)展中,逐步形成了適應當地氣候常態(tài)的社會生產系統(tǒng)以及生活方式。這樣的系統(tǒng)對于氣候的正常變化是能夠應付的,并作為資源加以利用。但當氣候變化超出它的正常變化范圍時,人類原來形成的社會生產系統(tǒng),便不能適應,發(fā)生災害。

          1、災害性天氣:臺風  熱帶風暴    酸雨   沙塵暴   雪崩   泥石流與暴雨   龍卷風 雷災

          (四)地震災害: 地震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fā)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fā)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構造地震:由于地下深處巖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fā)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巖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qū)才可能發(fā)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巖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guī)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fā)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guī)r地區(qū)或大規(guī)模地下開采的礦區(qū)。

          誘發(fā)地震:由于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fā)的地震稱為誘發(fā)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qū)或油田地區(qū)發(fā)生。

          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藥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

          1、有關地震的知識

          A、什么是地震帶,世界上有幾個主要地震帶?

          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在地震帶內地震密集,在地震帶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新西蘭。這里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歐亞地震帶: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后向南經我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海嶺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嶺地區(qū)(海底山脈)。

          B、什么是板塊構造,它與地震活動有關嗎?

          地球最上層包括地殼在內的約100千米范圍的巖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連在一起的雞蛋殼,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巖石層稱為板塊,它們各自在上地幔內的軟流層上“漂浮”、運移,有的板塊會俯沖到地幔內數百千米深的地方。

          地球上最大的板塊有六塊,分別是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另外還有一些較小的板塊,如菲律賓板塊等。

          把世界地震分布與全球板塊分布相比較,可以明顯看出兩者非常吻合。據統(tǒng)計,全球有85%的地震發(fā)生在板塊邊界上,僅有15%的地震與板塊邊界的關系不那么明顯。這就說明,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C、什么是地震?

          廣義地說,地震是地球表層的震動;根據震動性質不同可分為三類:天然地震指自然界發(fā)生的地震現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試驗等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動;脈動,由于大氣活動、海浪沖擊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層的經常性微動。狹義而言,人們平時所說的地震是指能夠形成災害的天然地震。

          D、全球每年發(fā)生多少次地震?

          地球上每年約發(fā)生500多萬次地震,也就是說,每天要發(fā)生上萬次地震。不過,它們之中絕大多數太小或離我們太遠,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這樣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每年大約有一兩次。

          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須用地震儀才能記錄下來;不同類型的地震儀能記錄不同強度、不同遠近的地震。目前世界上運轉著數以千計的各種地震儀器,日夜監(jiān)測著地震的動向。

          E、地震按震級大小可分為幾類?

          地震按震級大小的劃分大致如下:

          弱震:震級小于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有感地震:震級大于或等于3級、小于或等于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中強震:震級大于4.5級、小于6級,屬于可造成損壞或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強震:震級大于或等于6級,是能造成嚴重破壞的地震。其中震級大于或等于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地震的三個基本參數是什么?

          地震的三個基本參數是發(fā)震時刻、地點和震級。地球內部發(fā)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點稱為震中。從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點的距離稱為震中距。震級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級,它與震源釋放出來的能量多少有關。能量越大,震級就越大;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約30倍。

          地震對某一地區(qū)的影響和破壞程度稱地震烈度,簡稱為烈度。影響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級、震中距外,還與震源深度、地質構造和地基條件等有關。

          F、震源深度對震中烈度有影響嗎?

          震源深度對地震的破壞程度影響很大。同樣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淺,造成的破壞越重。據統(tǒng)計,當震源深度從20千米減小到10千米,或從10千米減小到5千米時,震中烈度均可提高1度。這常常是有些地震震級并不太高,但破壞較嚴重的原因之一。

          G、地震與海嘯的關系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有時浪高可達數十米。這種“水墻”內含極大能量,它以極快的速度運動,沖上陸地后會造成巨大破壞。1960年智利大海嘯形成的波濤,就沖擊了整個太平洋。

          海嘯通常由風暴潮、火山噴發(fā)、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發(fā)。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嘯發(fā)生的最主要原因,歷史記錄顯示,特大海嘯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大多數海底地震發(fā)生在太平洋邊緣地帶,稱為“亞延地帶”。海底地震發(fā)生后,使邊緣地帶出現裂縫。這時部分海底會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會發(fā)生嚴重顛簸,猶如往水中拋入一塊石頭一樣會產生“圓形波紋”,故而引發(fā)海嘯。

          此外,地震海嘯的產生還會受海底地震震源斷層、震源區(qū)水深條件、震級、震源深度等條件影響。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區(qū)比淺水區(qū)更易產生海嘯。當震源斷層表現為錯動時,不會產生海嘯,而如果震源斷層表現為傾滑,就可能引起海嘯。

          不過,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會引發(fā)大海嘯。中國地震局提供的統(tǒng)計資料顯示,在1.5萬次海底構造地震中,大約只有100次引起海嘯。一些專家則認為,引發(fā)海嘯的地震震級一般在里氏6.5級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內。

          但即便是強烈地震也不一定就會導致海嘯。如2005年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fā)生8.5級強烈地震,就沒有引發(fā)大海嘯。專家解釋說,這是因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較深,因此雖然震級很強,但海底地表上下錯動幅度可能也比較小,因此沒有形成海嘯。

          除了與地震震級等相關外,部分專家還表示,海嘯的發(fā)生與全球氣候變化也有關系。2004年的南亞大海嘯發(fā)生后,中國國家氣候中心有關專家進行相關分析后指出,這場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嘯與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關。

          (五)地質災害:自然的變異和人為的作用都可能導致地質環(huán)境或地質體發(fā)生變化,當這種變化達到一定程度、其產生的后果便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危害,稱為地質災害。

          表面上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巖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巖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以及地震、火山等都屬于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就其成因而論,主要由自然變異導致的地質災害稱自然地質災害;主要由人為作用誘發(fā)的地質災害則稱人為地質災害。就地質環(huán)境或地質體變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發(fā)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習慣上的狹義地質災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稱環(huán)境地質災害。根據地質災害發(fā)生區(qū)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如地面沉降等等。

          (六)海洋災害:海洋自然環(huán)境發(fā)生異?;蚣ち易兓?,導致在海上或海岸發(fā)生的災害稱為海洋災害。海洋災害主要指風暴潮災害、海浪災害,海冰災害、海霧災害、颶風災害、地震海嘯災害及赤潮、海水入侵、溢油災害等突發(fā)性的自然災害。

          五、遇到災情如何自救

          (一)、面對危機的五個怎么辦?

          1、洪水突來,該怎么辦?

          ①不要驚慌,冷靜觀察水勢和地勢,然后迅速向附近的高地、樓房轉移。如洪水來勢很猛,就近無高地、樓房可避,可抓住有浮力的物品如木盆、木椅、木板等。必要時爬上高樹也可暫避。

          ②切記不要爬到土坯房的屋頂,這些房屋浸水后容易倒塌。

          ③為防止洪水涌入室內,最好用裝滿沙子、泥土和碎石的沙袋堵住大門下面的所有空隙。如預料洪水還要上漲,窗臺外也要堆上沙袋。

          ④如洪水持續(xù)上漲,應注意在自己暫時棲身的地方儲備一些食物、飲用水、保暖衣物和燒水用具。

          ⑤如水災嚴重,所在之處已不安全,應考慮自制木筏逃生。床板、門板、箱子等都可用來制作木筏,劃槳也必不可少。也可考慮使用一些廢棄輪胎的內胎制成簡易救生圈。逃生前要多收集些食物、發(fā)信號用具(如哨子、手電筒、顏色鮮艷的旗幟或床單等)。

          ⑥如洪水沒有漫過頭頂,且周邊樹木比較密集,可考慮用繩子逃生。找一根比較結實且足夠長的繩子(也可用床單、被單等撕開替代),先把繩子的一端拴在屋內較牢固的地方,然后牽著繩子走向最近的一棵樹,把繩子在樹上繞若干圈后再走向下一棵樹,如此重復,逐漸轉移到地勢較高的地方。

          ⑦離開房屋逃生前,多吃些高熱量食物,如巧克力、糖、甜點等,并喝些熱飲料,以增強體力。注意關掉煤氣閥、電源總開關。如時間允許,可將貴重物品用毛毯卷好,藏在柜子里。出門時關好房門,以免家產隨水漂走。

          2、發(fā)生火災,該怎么辦

          ①采用正確的滅火方法并選用適當的滅火工具積極撲救。當密閉的房間內起火,未準備好充足的滅火器材前,不要打開門窗。

          ②撥打“119”報警。說清地點、火勢、報警人姓名及電話號碼。

          ③報警后派人去街道路口迎候消防車。

          火災逃生應注意:

          ①平時要有很強的消防意識。進入陌生場所應先了解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樓梯間的位置及是否關閉、是否上鎖,查看消防栓等各項滅火、避難器具的位置。

          ②發(fā)生火災時保持鎮(zhèn)靜,迅速判斷危險地點和安全地點,盡快撤離。

          ③逃生時不可蜂擁而出或留戀財物。必須穿過火區(qū)時,應盡量用浸濕的衣物披裹身體,捂住口鼻,貼近地面。

          ④如身上著火,千萬別奔跑,可就地打滾,將身上的火苗壓滅,或跳入就近的水池、水缸、小河等,或用厚重衣物覆蓋壓滅火苗。

          ⑤如身處樓上,尋找逃生路一般向下不向上。進入樓梯間后,確定樓下未著火時再向下逃生,決不要往上跑。如樓梯或門口被大火封堵,樓層不高時,可利用布匹、床單、地毯、窗簾等制成繩索,通過窗口、陽臺、下水管等滑下逃生。如樓層高,其他出路被封堵,應退到室內,關閉通往著火區(qū)的門、窗,有條件的用濕布料、毛巾等封堵著火區(qū)方向的門窗,并用水不斷地澆濕,同時靠近沒有火的一方的門窗呼救。晚上可用手電筒、白布擺動發(fā)出求救信號,決不可乘坐電梯,也不可貿然跳樓。

          3、發(fā)生有毒氣體泄漏事故時,該怎么辦?

          迅速采用常備或就便的防護器材保護自己并及時報警??裳杆傧蛏巷L方向或側風方向轉移,不要在低洼處滯留。有條件的也可轉移到有濾毒通風裝置的人防工事內。來不及撤離,可躲在結構較好的多層建筑物內,堵住明顯的縫隙,關閉空調機、通風機等,熄滅火種,人員盡可能在背風無門窗的地方。要明確專人引導和護送疏散人員到安全區(qū),并在疏散或撤離的路線上設立哨位,指明方向。要查清是否有人留在污染區(qū)內。離開染毒區(qū)域后,要脫去污染衣物,及時進行消毒。必要時應到醫(yī)務部門檢查診治。

          化學事故中,可用濕手巾、濕口罩、防毒面具保護呼吸道。保護皮膚可用雨衣、手套、雨靴。保護眼睛可用防毒眼鏡、游泳潛水鏡。

          4、在公共場所出現擁擠踩踏現象時,該怎么辦?

          ①在擁擠的人群中,不要被好奇心理所驅使。

          ②應及時撥打110、999或120等。

          ③已被裹挾至擁擠的人群中時,要聽從指揮人員口令。切記與大多數人的前進方面保持一致,不要試圖超過別人,更不能逆行,千萬要避免被絆倒。

          ④發(fā)現有人摔倒,要馬上停下腳步,同時大聲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靠近。

          ⑤當帶著孩子遭遇擁擠的人群時,最好將孩子抱起來,避免在混亂中被踩傷。

          ⑥若被推倒,要設法靠近墻壁,身體面壁蜷成球狀,雙手在頸后緊扣,以保護身體最脆弱的部位。如有可能,抓住一樣堅固牢靠的東西。

          5、遭遇恐怖分子劫持,該怎么辦?

          ①盡可能保持鎮(zhèn)定不。

          ②在被劫持的過程中,要保存體力。

          ③切記不要意氣用事,不要單靠個人力量硬拼,更不要行為失控。同時,應觀察時機,發(fā)現恐怖分子的漏洞后,果斷抓住戰(zhàn)機,臨機處置。

          ④密切觀察恐怖分子的動靜,設法傳遞信息。例如,人質可通過發(fā)送手機短信、寫字條等方式,將恐怖分子的數目、企圖、特點和爆炸裝置安裝的地點、數量等最重要的信息傳遞出來。

          ⑤特戰(zhàn)隊員對恐怖分子發(fā)起攻擊時,人質應立即趴倒在地,雙手保護頭部,隨后迅速按特戰(zhàn)隊員的指令撤離。其間,要避免驚慌和混亂,應首先攙扶老人和孩子。恐怖事件形形色色,劫持人質的事件也各不一樣,在應對手段上沒有固定模式,一旦遭遇,人質必須隨機應變。

          (二)都市中遇到洪水怎么辦?

          都市中遇到洪水最先采取的措施就是迅速登上牢固的高層建筑避險,而后要與救援部門取得聯系。同時,注意收集各種漂浮物,木盆、木桶都不失為逃離險境的好工具。分析洪水中人員失蹤的原因,一方面是洪水流量大,猝不及防;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有的人不了解水情而涉險渡水。所以,洪水中必須注意的是,不了解水情的人一定要在安全地帶等待救援部門的救援。

          1.避難所一般應選擇在距家最近、地勢較高、交通較為方便處,并有上下水設施,衛(wèi)生條件較好。在城市中大多是高層建筑的平坦樓頂,地勢較高或有牢固樓房的學校、醫(yī)院等。

          2.將衣被等御寒物放至高處保存;將不便攜帶的貴重物品做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置放高處,票款、首飾等物品可縫在衣物中。

          3.扎制木排,并搜集木盆、木塊等漂浮材料加工為救生設備以備急需;洪水到來時難以找到適合的飲用水,所以在洪水來之前可用木盆、水桶等盛水工具貯備干凈的飲用水。

          4.準備好醫(yī)藥、取火等物品;保存好各種尚能使用的通訊設施,可與外界保持良好的通訊、交通聯系。

          (三)地震后如何避災自救?

          1、地震發(fā)生后的避災自救措施

          察看周圍的人是否受傷,如有必要,予以急救,或協(xié)助傷員就醫(yī)。

          檢查家中水、電、瓦斯管線有無損害,如發(fā)現瓦斯管有損,輕輕將門窗打開,立即離開并向有關部門報告。

          打開收音機,收聽緊急情況指示及災情報導。

          檢查房屋結構受損情況,盡快離開受損建筑物。

          盡可能穿著皮鞋、皮靴,以防震碎的玻璃及碎物弄傷腿腳。

          保持救災道路暢通,徒步避難。

          聽從緊急救援人員的指示疏散。

          遠離海灘、港口以防海嘯的侵襲。

          地震災區(qū),除非經過許可,請勿進入,并應嚴防歹徒趁機掠奪。

          注意余震的發(fā)生。

          2、地震發(fā)生前的避災措施

          家中應準備救急箱及滅火器,須留意滅火器的有效期限,并告知家人所儲放的地方,了解使用方法。

          知道瓦斯、自來水及電源安全閥如何開關。

          家中高懸的物品應該綁牢,櫥柜門窗宜鎖緊。

          重物不要放在高架上,拴牢笨重家具。

          在任何地點都要了解所處的環(huán)境,并注意逃生路線。平時須做事發(fā)的演習。

          若家人分散了,決定好何時何地會面。

          不要在地震過后就立刻使用電話。

          了解您孩子學校的作息時間,計劃好在您無法去接他們時有何人會去接。

          若您有家庭成員不會說漢語,替他們準備好書面的緊急卡,注明聯絡地址電話。

          每半年與您的家人舉行一次地震演習:蹲下(duck)、找尋保護物(cover)與Hold(冷靜)。

          替您的重要文件資料(例如銀行賬號等)做備份放在安全的儲物盒中,置于其它城鎮(zhèn)。

          地震前先打給當地的紅十字會或相關機構,詢問緊急的避難所及救護機構在何地。

          準備多條家中的逃生路線,并保持這些地方沒有障礙物。

          了解最近的警察局及消防隊在何地。

          替你的有價物品做照片或影片備份。

          將保姆或其它同住者納入您的計劃。

          多準備一副眼鏡及車鑰匙擺在手邊,準備一些現金及零錢在身邊,以免停電時無法使用提款機。

          事先找好家中安全避難處。

          3、避災自救口訣

          大震來時有預兆,地聲地光地顫搖,雖然短短幾十秒,做出判斷最重要。

          高層樓撤下,電梯不可搭,萬一斷電力,欲速則不達。

          平房避震有講究,是跑是留兩可求,因地制宜做決斷,錯過時機諸事休。

          次生災害危害大,需要盡量預防它,電源燃氣是隱患,震時及時關上閘。

          強震顛簸站立難,就近躲避最明見,床下桌下小開間,伏而待定保安全。

          震時火災易發(fā)生,伏在地上要鎮(zhèn)靜,沾濕毛巾口鼻捂,彎腰匍匐逆風行。

          震時開車太可怕,感覺有震快停下,趕緊就地來躲避,千萬別在高橋下。

          震后別急往家跑,余震發(fā)生不可少,萬一趕上強余震,加重傷害受不了。

          (四)如果被壓怎么辦?

          震后,余震還會不斷發(fā)生,你的環(huán)境還可能進一步惡化,你要盡量改善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穩(wěn)定下來,設法脫險。

          設法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懸掛物或其他危險物;

          搬開身邊可移動的碎磚瓦等雜物,擴大活動空間。注意,搬不動時千萬不要勉強,防止周圍雜物進一步倒塌;

          設法用磚石、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余震時再被埋壓;

          不要隨便動用室內設施,包括電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聞到煤氣及有毒異味后灰塵太大時,設法用濕衣物捂住口鼻;

          不要亂叫,保持體力,用敲擊聲求救。

          (五)學生應學會的防火安全自救知識與技能

          預防對策:1、在家中盡量不吸煙,學生也要勸阻家長不吸煙,非要吸煙者不在酒后和臨睡前躺在床上吸煙;2、外出時、臨睡前應關閉電源開關及煤氣、液化氣總閥門;3、使用大功率家用電器和微波爐、電熱器、空調、電熨斗等要錯開時間,以防電線過載;4、不要玩火,要遠離電器設備;5、要在規(guī)定的區(qū)域內燃放爆竹;6、電熱沐浴器、電褥等使用時要格外小心,最好安裝漏電保護器;7、使用電熨斗、電熱杯、電吹風等器具必須切斷電源后再離開;8、不能用大功率燈泡取暖或烘烤衣服;9、千萬不能用明火(火柴、蠟燭等)查找煤氣泄漏,若在夜間聞到煤氣、液化氣氣味時,先打開門窗通氣散風后,再去開燈;10、夏季不要將點燃的蚊香貼靠床沿、窗簾放置;11、從家庭預防火災對策看,不能忘記投家庭保險。

          從家庭應急救護對策看:1、發(fā)現著火要迅速打火警電話"119",并講清楚住處;2、一旦火已從陰燃到火苗階段,要迅速用家中毛毯、被子等物罩住火焰再澆水撲打;3、用臉盆、水桶不斷澆水滅火;4、較輕較小物品著火,盡快將它搬到室外滅火;5、炒菜時油鍋起火,直接蓋上鍋蓋端離爐灶即可;6、家用電器著火,要先切斷電源,設法用毛毯、棉被覆蓋窒息滅火,作用不明顯時,再用水澆;7、洗衣機失火為家用電器火災之最,洗衣機不僅要放置在通風散熱良好處,更要細查常查電源引線磨損老化程度;8、電視機著火,人要站在電視機側后面,以防顯像管爆裂傷人;9、煤氣、液化氣灶著火,要先關閉閥門,再就近用衣物浸水后蓋住,然后澆水撲打;10、救火時門窗要慢開,以防風助火勢;11、救火時若有可能要將液化氣罐及時疏散到安全地點;12、發(fā)生火災自行撲滅的也要向公安消防部門報告,以便查明原因,吸取教訓。

          對中小學生而言,應急條件下的迅速逃生也是重要的減災方針:1、平時要考慮好幾條不同的逃生路線;2、火災時不能鉆到閣樓、床底、大櫥柜內;3、火勢不大時,要披上浸濕的衣服向外沖;4、不要留戀財物,要盡快逃出現場,已成功逃出切不可再跑回去取物找人;5、在濃煙中避難逃生要放低身體,最好用濕毛巾捂住口鼻;6、若身上已著火不可亂跑,要就地打滾使火熄滅;7、生命受威脅時,樓上居民不要盲目跳樓,可用繩或床單撕成條狀連結起來,并緊拴在門窗框上滑下;8、若逃生之路被火封鎖,在無奈的情況下,退回室內,最好在衛(wèi)生間關閉門窗,不斷向門窗澆水;9、充分利用陽臺、天窗等進行自救;10、住在高層建筑的居民被火圍困時,要趕快向室外拋沙發(fā)墊、枕頭等小物品,夜間則打手電,發(fā)出求救信號。

          (六)怎樣防御雷擊災害?

          有雷擊發(fā)生時,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強自我保護:

          1、遠離建筑物的避雷針及其接地引下線,這樣做是為了防止雷電反擊和跨步電壓傷人。

          2、遠離各種天線、電線桿、高塔、煙囪、旗桿,如有條件,應進入有防雷設施的建筑物或金屬殼的汽車、船只,但帆布的篷車、拖拉機、摩托車等在雷雨發(fā)生時是比較危險的,應盡快遠離。

          3、盡量離開山丘、海濱、河邊、池塘邊,盡量離開孤立的樹木和沒有防雷裝置的孤立建筑物,鐵圍欄、鐵絲網、金屬曬衣繩邊也很危險

          4、雷雨天氣盡量不要在曠野行走,外出時應穿塑料材質等不浸水的雨衣,不要騎在牲畜上或自行車上行走;不要用金屬桿的雨傘,不要把帶有金屬桿的工具如鐵鍬、鋤頭扛在肩上。

          5、人在遭受雷擊前,會突然有頭發(fā)豎起或皮膚顫動的感覺,這時應立刻躺倒在地,或選擇低洼處蹲下,雙腳并攏,雙臂抱膝,頭部下俯,盡量降低自身位勢、縮小暴露面。

          6、如果雷雨天氣你呆在室內,并不表示萬事大吉,你必須關好門窗,防止球形雷竄入室內造成危害;把電視機室外天線在雷雨天與電視機脫離,而與接地線連接;盡量停止使用電器,拔掉電源插頭;不要打電話和手機;不要靠近室內金屬設備(如暖氣片、自來水管、下水管);不要靠近潮濕的墻壁。

          (七)滑坡泥石流發(fā)生時該怎么辦?

          當遇到滑坡時,首先不要順坡跑,而應向兩側逃離。當遇到高速滑坡無法逃離時,不要慌亂,如果滑坡呈整體滑動,可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等物。

          當遇到泥石流時,要向泥石流前進方向的兩側山坡跑,切不可順著泥石流溝向上游或向下游跑,更不要停留在凹坡處。同時,要注意避開河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又低的凹岸,不要躲在陡峻山體下,防止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的發(fā)生。

          當遇到崩塌時,要選擇正確的撤離路線,不要進入危險區(qū),可躲避在結實的障礙物下,或者蹲在地坎、地溝里,還要注意保護好頭部,不要順著滾石方向往山下跑。

          為了避免滑坡、泥石流對生產生活的影響,農村居民在建房選址時要注意,不要在滑坡體及滑坡體兩側、前緣等地帶建房,也不要在已出現地裂縫的潛在地面塌陷區(qū)建房。

          全亚洲免费一级黄片_国产精品亚洲第一_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欧美特级_日韩中文无码潮喷视频 亚太影院 柯西贝尔-游戏赚网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一级a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人妻被强的av系列

                <address id="or4mt"></address>

                1. <dfn id="or4mt"><p id="or4mt"></p></dfn>